10月3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北校区励学楼206室成功举办了第四次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刘孟洋主持,德法课程组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会议聚焦于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合到德法课程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教学中,通过四位老师认真的说课及专家老师的点评交流,展示了教师们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入理解和积极践行。
甘正亚老师结合在西区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他指出,尽管西区学生多为理工科背景,但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却远超预期。在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的教学过程中,甘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桐城市六尺巷的事例为引子,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谢俊芳老师在点评中对甘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甘正亚老师说课分享
刘秋实老师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大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她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近期贪腐热点及网络道德问题等现实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黄筱筠老师对刘老师精益求精的备课态度和提供的详实案例表示赞赏,认为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网络道德相关内容的讲述上,很有说服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秋实老师说课分享
随后,彭定光教授对两位青年教师的说课内容进行点评。他强调,在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内容时,应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道德冲突。
郭华林老师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的法治内容,结合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他通过孙中介案、“诱侦”问题、昆山反杀案等具体案例,深入阐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知识;以“五假干部”卢恩光、孙小果案讲述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以崔英杰案、张扣扣案阐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以湄公河事件、罗伯特贩毒案说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加入的“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相关内容。原亚峰老师对郭老师说课内容的专业性和丰富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增加更多与大学生相关的法律典型案例和事迹。
郭华林老师说课分享
杨洁老师以宪法日活动为例,阐明了宪法的地位,并通过具体的地方性法规案例,讲述了宪法从中央到地方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讲述法治思维时,她以权力制约为例,并结合广东省发布全国首部以数字化推进政务服务转型升级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广东普宁陂村干部坐拥60亩土地等案件进行剖析。李朝峰老师在点评中对杨老师着重选取广东本省地方性法规的做法表示赞赏,与此同时,他指出在讲述法律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杨洁老师说课分享
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加深了老师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展望未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将努力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的头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