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婉玲
(广东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为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凸现的原因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应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和当今的国际形势具体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特征、生态文明建设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alysis
Feng Wanling
(Guangdong Baiyun Univerc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0)
Abstract:In Marx's view, practice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provides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ot of ecological problem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olvi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the way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caus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Marx's view of nature as a guid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pecific analysis.
Keywords: Marx's view of nature,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能比较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的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长期探索生态环境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积极、深刻的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近年来,环境保护更是被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国政府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使得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客观来讲,我国的生态问题依然比较严峻,我国的部分资源环境问题甚至比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还要严重,因此我们在重视解决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的同时,迫切需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相关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具体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凸现的根源和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存世界中的自然和社会是在人类实践中融为一体的,实践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实践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抽象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实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由此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感性的,是人的实实在在的的实践对象活动。“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①实践活动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人们认识到,人类永远不能够摆脱自然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二)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实践活动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并推动“天然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人化自然”其实就是人类长期生产劳动并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在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在实践中是本质关联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和人与人关系的对抗在历史上是一道发展起来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必须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入手,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实践方式入手,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只顾利润,不顾后果,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损害;三是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浪费和城乡之间不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最终导致农村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并最终破坏了环境和损害了工人健康。“(资本主义的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②
(四)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③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统一起来。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实践方式和社会制度,这样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④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为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有助于正确分析评价当今社会流行的各种关于生态问题根源的理论,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生态问题的实质和根源。目前比较流行的生态问题根源的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决定论、意识形态决定论和发展代价论。
技术决定论把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事实上,科学技术是中性的,不同的使用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分析,生态危机其实是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的使用方式所造成的。从工业资本主义一开始起,它对技术的选择就不是以对环境的影响为基础,而是以成本和销售额为基础。只要有利可图,即使是有害技术破坏性技术,资本家也会使用,因而才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并非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的使用方式造成的。资本主义绝不可能把生态原则作为生产技术的基础,除非各个资本或企业都相信那是有利可图的。
意识形态决定论从认识论、价值观上找原因,认为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片面把自然界当做索取对象的价值观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诚然,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然而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和片面索取自然的价值观正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在私有制社会,金钱财富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个人对财富和资源的占有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性质。在私有制基础上,人与人利益的竞争直接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因此,不应把生态问题归咎于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的价值观念,而应该反思人们“控制自然”的实践活动方式。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不应反对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而应反对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自私利用。
发展代价论指责发展中国家以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为代价,牺牲生态环境换得经济发展,因此导致生态问题凸现。并进一步指责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资本短缺、资源匮乏或决策失误、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环境问题日趋恶化。诚然,发展中国家应该为生态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其实很大程度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导致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以及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即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残酷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掠夺,同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和能耗严重的工业门类和技术转移,甚至进行“生态垃圾倾卸”。这些政策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严重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负主要责任,应该检讨并反省自己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并把生态问题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目前流行的各种关于生态问题根源的理论提供了指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推进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着力于从制度维度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正是制度的不正义导致了科学技术异化、消费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⑤
(二)为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明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向是改造和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和完美性,而拘泥于技术决定论、意识形态决定论或发展代价论的认识不可能找到生态问题的真正根源和解决生态问题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角度,找到了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方式。因此要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在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是历史的辩证的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扬弃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⑥。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都表明了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资本的逐利性,劳动异化、物质变化的断裂”三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实践方式如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为我们在实践中改造和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据。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发生了异化,人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自然成为“资本的价值要素”,人与自然的其他丰富性、多样性的价值内涵被彻底屏蔽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它的合理开发有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指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改变私有制,摈弃“资本财富观”,重视“人力财富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变换,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明了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旨向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段论述为我们树立了解决生态问题的三个原则:一是社会关系原则,即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关系;二是科技发展原则,即实现科技发展的生态化;三是人道主义原则,即符合人类本性的需要。“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是未来社会的取向,是人类走向未来社会的“绿色之路”。人类的生态出路与社会主义的前景是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本身是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变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转移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态矛盾,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根本扬弃,最终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凸现的原因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凸现的原因
理论上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能比较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事实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确取得了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这要结合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和当今的国际形势来具体分析。
首先,虽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科技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这是我国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生产关系可以通过社会革命进行重构,但生产力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来说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以往落后的经济条件下,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导致资源过度消耗。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为求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也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国周边仍是资本主义世界,我们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当中,不可能不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我国在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过程中,也受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殖民主义”和 “生态垃圾倾卸”政策的影响。这些政策也加重了我国的经济负担,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参与国际贸易和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我国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观和价值观,包括对利润的过度追逐、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对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对消费和劳动的异化等,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⑦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首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把握和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⑧这是继“科学发展观”后,对避免单纯注重经济增长,避免资本统治一切,避免自然界因为利益追逐而遭到疯狂破坏和掠夺的又一新的理论指导。
其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安排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一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二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三要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最后,在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过程中,既要反对生态殖民主义,警惕资本主义国家将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转移到中国,但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性交流和合作。鉴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本国,而且还要关注其他国家的整体发展,要有全球化观念,积极应对全球生态问题,开展国际间合作,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共创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4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2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26-927
[5]王雨辰.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89.
[7]胡琰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354
[8] 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M]. 中国环境报,2012,12,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201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YKY201243)
作者简介:
冯婉玲(1981—)女,广东佛山人,哲学硕士,广东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联系方式:
广东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思政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学苑路1号(510450)手机:133267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