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探析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10-22

郭华鸿

(广东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450)

 

摘 要: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效能感,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教学底气不足等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缺失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深,因此,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价值性与时代性的学习和研究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关键词:理论自觉;理论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师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必要性

所谓“理论自觉”是指主体对理论上的觉悟和觉醒,主要表现为既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理论自信”是指主体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理论发展的坚定信心与执著的追求。1在今天,我们所说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具体体现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极端重视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彰显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体现为在创造性地回答当代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2理论自觉来源于理论自信,理论自觉促进理论自信。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又是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角色决定其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一)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效能感的重要前提

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往往存在着两种职业状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当人们处于第一种状态中,职业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当人们进入第二种状态中,高度认可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将之视为实现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的重要途径。二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个体对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效能感的差别。所谓职业认同感是指人们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对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个人意义等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或主观感受。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当个体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就更容易产生内驱力,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来投入工作中来,感受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满意感以及幸福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我能行”的信念。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效能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效能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高度认可,充满信心,并且坚信自己能胜任这一角色的主观感受。而一个思政课教师要想获得这种积极的主观感受,关键在于对所宣传与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价值理想具有深刻的认识和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具有坚定的信心,并且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恰恰就是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表现。由此可见,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其职业认同感和效能感的重要前提。

(二)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高校思政课是对当代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我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思政课教师的崇高信念对大学生和具有较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而思政课教师的崇高信念正是建立在其具有高度的理念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上,能够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做到“真懂”、“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很难想象,当一个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并非真“懂”,也并非真“信”时,怎么能“乐其道”?而当一个教师不能“乐其道”,学生又如何能 “信其道”?由此可见,只有当教师自己是“真懂”马克思主义时,才能用科学的理论去说服学生;只有当自己是“真信”马克思主义时,才能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感染学生;只有当自己是“真讲”马克思主义时,才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吸引学生。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三)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

201262,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能够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课题。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代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和传播者,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既是做好本职教育工作所需,同时在理论准备、资源共享、交流研讨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责无旁贷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来肩负这一历史使命。而要承担这一重大使命,思政课教师就必须以更高的理论自觉和更坚定的理论自信,特别是理论自觉,把理论研究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扎实深入地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着力提升学术创造能力,善于运用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326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相对缺失

近年来,顺应高校扩招和思政课建设评估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上看,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仰,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但面对市场经济时代利益的驱动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仍有部分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职业认同困乏

当前高校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足够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存在着淡化、彷徨、怀疑、反对等信仰弱化的现象。所谓淡化,指个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下,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疏离;所谓彷徨,指个体为一定的气场所左右,在信仰与不信仰之间出现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所谓怀疑,指情感上将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伟大理想,理智上却认为它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所谓反对,指个体的主观世界被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占领,从而否认和敌视马克思主义。4试想,当一个肩负着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却与马克思主义日益疏离甚至敌视的态度,教师又何来职业认同?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职业困乏问题,突出表现在:不能理解自身价值,怀疑从事工作的意义;不能悦纳自己的身份,有高校“二等公民”之感;缺乏职业信念和抱负,时常有“异心”(跳槽、转行等)之想;有较重的挫败感,职业幸福感不断下降。更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这种认知与行为上的背离可能导致教师人格上的分裂,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也进而会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

(二)教学底气不足,教学效能低下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只有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然而,当前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坚定,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往往表现出自觉不自觉地看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对思想理论战线上正确与错误的博弈缺乏制胜的信心,认为社会负面影响力超过教师正面影响力,怀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走进大学生心灵的可能性等教学底气不足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意识淡漠,缺乏终生从事信仰传播工作所需要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意识,教学工作态度消极,得过且过,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一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没有深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是照搬照抄理论,缺乏理论本身的逻辑推理与演绎,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自己稀里糊涂,学生自然也听得云里雾里;二是教学中的回避主义。教师没有究问意识,对现实的热点难点特别是疑点问题缺乏探究,因此一旦碰到现实与理论的反差,应然与实然的矛盾问题就回避,如在讲关于为什么在中国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沿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以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等学生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缺乏理论自信往往避而不谈;三是教学中的自由主义,一些教师立场不坚定,部分教师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抬头以政治中立为借口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色彩,甚至完全放弃自我约束散布实质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所有这些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必然会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既缺乏理论的科学性,又缺乏现实的针对性,影响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特别是部分教师自身的立场和信念更加剧了学生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的负面看法,如某些学生中传言的思政课教师不是“傻子”就是“骗子”等更加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实效性。

总体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缺失不具有普遍性,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某些舆论环境的偏激、某些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某些学生的“不买帐”等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及其发展前沿和现代价值了解不足或不够深入。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为解决高校思政课师资紧缺问题,一些高校一方面吸纳一些校内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招聘一些年轻的“80后”高校毕业生。这些教师有些并未真正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些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科班”毕业,但由于有些人并不是出于专业的热爱或信仰而只是基于该专业考研或考博更容易,将之作为学历提升的一种工具,求学期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也不多,对马克思主义也只是一知半解,很容易受到当今社会各种时髦的“非马”、“去马”、“反马”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坚定。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路径探索

诚如前面分析,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知之甚少”或“知之片面”。只有理论根基稳,才能立场坚定,方向正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前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理论自觉自信,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增强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深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学习和研究,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首先必须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即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主要可从两方面来深入研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与研究,二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这些理论与现实的比较研究中,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与信仰,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在于它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于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于它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无数的理论解读中,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任何一个领略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质内涵的人,任何一个尊重客观事实,又遵循科学理性的人都会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至今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坚定的自己的理论信仰,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深入马克思主义价值性的学习和研究,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科学信仰的建构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三是感情的融入。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作为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身来讲,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置于核心的位置上。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是一个对人和人类具有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的问题,即通过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根本改造,最终达到对人的根本改造,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目标指向,也是这一理论所含蕴的最高价值所在。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立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价值性使之超越了任何资产阶级理论,因而对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价值与精神支柱价值。100多年的世界历史发展和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的行动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为人生价值取舍定标的作用;具有为个人行为和活动指明道路的作用;具有促进个人形成高尚思想品德的作用。它能把人的活动从现实引向未来,从一个目标引向更高目标的追求;也使人的活动成为其精神价值尺度,使人们既有自身的自由又不使行为失控,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

()深入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学习与研究,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马克思主义就是为解决所处时代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研究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总是能敏锐的把握当时代的问题并且能给予科学的解答。对于中国而言,重点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解决近代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近代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好四方面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一是要深刻认识和研究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二是要深刻认识和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鲜明特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三是要深刻认识和研究我国制度体制的内在优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324-25 四是要做好中国改革实践中的问题研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研究,在坚定“三自信”的同时,加强理论自觉,敢于直面现实的问题,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善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评判和反省,增强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的底气和勇气,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自信与自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在坚持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地参观、考察中真正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理论自信。与此同时,加紧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走出去”了解其它国家的发展情况,研究这些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来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从其它国家的相关经验理论中汲取合理成分,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西安政治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N.解放军报,2012-10-22 (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 2012-07-11(01).

3】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J.求是杂志2012, (14):24-26

4】李虹,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发展的理性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3): 85-8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郭华鸿(1974.8-),女,湖北省浠水县人,讲师,硕士,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信地址:广东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国)有限公司思政课教学科研部16#箱,邮编:510450,联系电话:15338059696

To analyze the theory determination and the theory self-confident of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er

Guo huahong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altitude theory determination and the theory self-confident ar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er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sympathy and the potency feeling important premise and to enhance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effective.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er also has certain degree the Marxism belief to attenuate, teaching energy insufficiency and so on the theory determination and the theory self-confident flaw question, its basic reason lies in to the Marxism understanding is not deep,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thorough Marxism scientific nature, the value and the contemporaneity study and the research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th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er to promote the theory determination and the theory self-confident.

Key word: Theory determination ;Theory self-confident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