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理论联系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发展,结合最新的理论热点问题和科学研究成果分析人类认识能力方面的新问题和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目的:
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论上的伟大变革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措施:
方案一: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思考人如何才能变得更聪明更智慧,讨论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方案二:分析比较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革命变革。通过正反方面的例子理解能动的反映论的能动性。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基于前面的分析,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情感渲染法等。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视频资料】短片:仰赖网络,GPS,人脑恐退化。
新书简介《肤浅:互联网正在对我们的大脑做些什么》
【课堂讨论】电脑网络使我们变得笨拙了?还是变得更聪明了?人如何才能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教师点评】要解答这些问题,先要思考什么是聪明?什么是笨拙?人是如何变聪明或变笨的?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如何提高的?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讲授新课]
一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课堂提问】电脑是中介还是客体?
【教师点评】电脑作为工具时是中介,作为研究对象时是客体。电脑通常只是一个中介,主体通过中介认识改造客体的同时改造着主体自身,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活,人在劳动实践中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知识拓展: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
在中国哲学史中,认识论的研究是以讨论知和行的关系为表现形式的。
“知”是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等,即人的认识活动。
“行”是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等,即人的实践活动。
先秦道家的老子提出“不行而知”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不出户,知天下”(《老子》四十七章),否定感觉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宋代程朱学派则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朱熹发展并完善了这种知先行后的理论,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
明代主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 史籍《尚书·说命中》
【教师点评】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对知和行的关系经历了从“不行而知”到“知先行后”再到“知行合一”的转变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四个方面
【视频资料】看短片《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另有同名电影(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小说等。
【课堂讨论】1,李时珍在医药学上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前人的知识与经验对李时珍有哪些启示和帮助?他是怎样看待这些经验与知识的?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需要,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经典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教师点评】创造创新的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看实践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案例材料】人类在太阳系外首次发现有水(太空探测仪\月球车)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经典名言】“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著作选读》
【教师讲解】区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检验这种反映是否同客体相符合,只能是把主体和客体连续起来的社会实践。
【经典名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3)如何看待大学生的课外实践?
【案例材料】大学生课外时间分配调查报告(东北财经大学)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关键的时期,而课余时间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进一步挖掘潜能,全面发展的关键。希望这次调查的结果和总结能给大学生和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同学们一些帮助和启示,也相信大学生能更好的规划和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
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哪些?你有参加课外实践吗?
你如何处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你认为课堂学习重要还是课外实践重要?
【教师点评】明确方向,有的放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专研理论,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扬弃旧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批判了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观点,科学地说明了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不可知论:
【案例材料】庄周梦蝶(怀疑论);休谟:感觉之外的东西不可知,如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因为上帝看不见,摸不着。精神和物质也不可知,和上帝是一样的;康德: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不能认识无限的宇宙大全。
【课堂提问】如何批判不可知论?
【教师点评】特点:(1)认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有限的人不能认识无限的世界(2)为科学、知识与信仰、价值划定了界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恩格斯 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实践。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
2、唯心主义先验论:
【案例材料】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朱熹“理在事先”;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柏拉图“灵魂回忆说”
【课堂提问】先验论的错误根源是什么?
【教师点评】特点:(1)“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它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全部先验化了。(2)它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案例材料】德谟克利特“流射说”,亚里士多德“蜡块说”;霍布斯:机械论。
【课堂提问】如何理解能动的反映?
【教师点评】特点: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主体看作脱离实践和社会的人,是被动的、 消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是能动的反映,反映既有摹写性,也有创造性,而不只是消极被动反映。
小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一方面,立足于实践解决了认识的基础来源等问题,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同时指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二、认识的规律(略讲)
(一)由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认识的实践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由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形成后,认识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因为这种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同时,认识的目的还没有实现。要完成认识的任务和实现认识的目的,就必须实现第二次飞跃, 这就是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只完成了一次循环,而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是“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也就是说认识运动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识世界的任 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全面。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1.这一原理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本课小结]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结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过程和规律等问题,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课后思考]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