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遵循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热点、难点的问题的分析来掌握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教学难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措施:
方案一: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反面例子说明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地分析问题,它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结合自然和社会的案例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结合热点、难点问题讲解如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方案二: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学生认识矛盾就是事物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学会不回避矛盾,掌握幸福生活的法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情感渲染法,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展开讨论等。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案例材料】简述刻舟求剑的寓言
【课堂提问】刻舟求剑的寓意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类似刻舟求剑的例子?
【教师讲解】指出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生活中不乏类似刻舟求剑的真实案例,这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我们应该学会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一、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案例材料】达尔文的例子,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教师点评】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联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案例材料】细胞——器官——人——家庭——国家——地球——宇宙形成联系之网。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海森堡: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现代学科间的交叉发展证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地理学的联系。
【教师点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博学与专深。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
【案例材料】自然界各种联系(生态平衡,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的各种联系(世界“全球化”,中国与世界,中国外交)
【教师点评】学会抓住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1)用联系的哲学原理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视频材料】播放动画短片《涨声响起来》
【学生讨论】短片中揭示了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哪些?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如何稳定物价?
【教师讲解】结合联系的哲学原理分析物价与哪些因素有联系,哪些是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物价上涨的原因:
1、流通中的货币增多;2、耕地减少,气候恶化,粮价上涨;3、油价上涨、路桥费畸高;4、市场管理费高、超市公关费高;5、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6、房价、水价、电价上涨;7、工资增长较慢
稳定物价的措施
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2)用联系的哲学原理分析中国与俄罗斯、非洲的联系
【视频材料】新闻报道,习近平外访俄罗斯与非洲
【学生讨论】为什么习近平要访问俄罗斯和非洲,用联系的哲学原理分析一下。
【教师点评】中国与俄罗斯、非洲有多方面的联系,加强合作、互利共赢。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向上的质变=发展
质变=变化
运动 ↑ 向下的质变
量变
(运动、变化、发展关系图)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因为第一,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内部,它在未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以前存在于旧事物之中。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优越,富有生命力。
【举例说明】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3、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案例材料】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课堂提问】科学发展观蕴含了哪些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原理?
【教师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不能光看GDP,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学生的真正发展不能光看分数,而要看综合素质与能力。用发展的观点看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看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潜能,性格);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引入: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
【名言警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藉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
“万物皆各有耦” ,“耦之中又有耦”。 -----王安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老子
“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朱熹
【教师讲解】说明日常表述的逻辑矛盾与唯物辩证法的辩证矛盾的区别。逻辑矛盾:指在同一思维里,对同一事物同时作出两种相反的判断。辩证矛盾: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属性=斗争性,统一属性=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对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材料】一场控告足球的官司:有一天,英国的麦克斯亚洲法庭突然间冲进一位闹离婚的妇女,控告她的丈夫有“外遇”,这“第三者”竟然是足球。法官说“足球不是自然人,要告也只能告生产足球的厂家”结果,那妇女真的告了,厂家居然应诉,并且败了诉。
【课堂提问】厂家为何主动败诉,它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教师点评】厂家为了做广告,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好事,重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
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第三,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材料】把对手扶起来:北京,有赵、王两大商家,赵因决策失误,面临破产,王主动帮赵家渡过难关,东山再起,很多人曾埋怨王养虎为患,王却没后悔。
【课堂提问】为什么王要帮赵,它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竞争才有进步。把对手扶起来,原来不止是一种襟怀,还是一种智慧。重视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从而使矛盾得以展开。
第二,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矛盾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个事物转化成他事物。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教师讲解】既要看到事物矛盾的同一性,转劣势为优势,转不利为有利(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缺点,把缺点转变为优点)。又要看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重视对手,把对手扶起来)。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共性)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特性)
相互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案例分析】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日常工作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日常生活中:无仇不成父子,无冤不成夫妻,朋友不打不相识……矛盾就是缘分。不回避矛盾,掌握幸福生活的法则。
【名人名言】 “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其中有斗争,有苦恼,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周国平《幸福的悖论》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矛盾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二,矛盾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
第三,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